新闻动态
写诗词如何“去政治化”(珍藏版)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  2025年第148期(总第291期)

图片

写诗词如何“去政治化”

写诗词“去政治化”,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。

一是聚焦于个人情感与景物的描绘。“政治化”的诗句往往关注宏大的政治主题,而容易忽略个人情感和景物描绘。想要避免,应当更多地从个人角度出发,写自己对自然、历史、生活的感悟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。

二是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与人物内心世界。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深入研究和感悟,可以捕捉到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内心世界。在诗词中,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腻描写,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,避免简单化和脸谱化。

三是保持审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。在涉及政治主题时,应保持审美观的独立性和批判性,不盲目跟风或随声附和。在诗词中可以对现实政治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评价,通过艺术的形象化手段,传达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。

四是避免使用过于直白的政治口号。在诗词中直接使用政治口号或套话,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生硬和功利,缺乏艺术美感。应当通过比喻、象征等手法,含蓄地表达政治主题,使之更加贴近诗歌的艺术性。

通过以上方法,可以在保持诗词艺术性的同时,避免政治化的倾向,使作品更加深刻和感人。

图片

具有政治化的典范诗词作品(举例)

屈原《离骚》中,有名句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 其政治内核,是以香草美人隐喻楚国内政腐败,开创“士不遇”的主题,后世贾谊、李白皆承其精神血脉。

曹操《蒿里行》中,有名句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” 其历史现场,是董卓之乱后的中原惨状实录,军事实家的悲悯视角,展现枭雄的另一面。   

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中,有名句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 体现诗史互证,以安史之乱前夕的盛世危言,对比玄宗骊山温泉的奢靡与渭水饥民的惨状,预言王朝崩裂。   

白居易《卖炭翁》中,有名句“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半匹红纱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直!” 作品表达对一种制度的批判,直指“宫市”制度对底层掠夺,以老翁“心忧炭贱愿天寒”的心理描写,撕开苛政吃人的本质。

李商隐《咏史》中,有名句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” 呈现兴亡定律,打破咏史诗的个案叙事,提炼出王朝兴衰的普遍公式,宋代《资治通鉴》的历史观与此诗暗合。

文天祥《正气歌》中,有名句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下则为河岳,上则为日星。” 表达一种气节丰碑,以十二位忠烈典故构筑精神长城,将儒家气节提升到宇宙本体论高度。

龚自珍《己亥杂诗·九州生气恃风雷》中,有名句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 表达变法先声,是鸦片战争前夜的思想惊雷,直指科举制度窒息人才,被称其为“晚清思想解放的第一弹”。  

以上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高峰,也深刻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,成为后人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图片

核心手法与代表作品

诗词创作中的“去政治化”,并非完全回避社会现实,而是通过艺术转化,将政治性主题内化为普遍人性体验或自然审美表达,弱化直接说教与功利目的。

一是转向个人情感与生命哲思。例如,《古诗十九首》(《行行重行行》《明月何皎皎》),东汉末年,文人因政治黑暗放弃“诗言志”传统,转而书写游子思乡、人生无常等主题。比如,“生年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”,以个体生命焦虑替代政治抱负,开创“诗言情”的传统。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中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通过隐居场景的日常美感,消解政治失意,构建超脱的田园意境。

二是以自然意象替代政治隐喻。例如,王维《山居秋暝》中,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,纯以山水光影、声音组合成画,政治身份彻底隐退于空灵禅境中。《敕勒歌》(北朝民歌)中,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,以草原辽阔景象展现游牧生活本色,不涉政权纷争,仅存天地共生之美。

三是以日常生活细节消解宏大叙事。例如,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中,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借夫妻夜话的私密场景,将羁旅孤独转化为温情,避开时代动荡的直接书写。南北朝民歌《子夜歌》中,“夜长不得眠,明月何灼灼”,以女子相思之苦呈现人性本真,与政治完全剥离。

“去政治化”的审美转向案例

一是从社会批判到生命沉思。例如,杜甫《江村》,晚年杜诗从“朱门酒肉臭”的讽喻,转向“清江一曲抱村流”的恬淡;以草堂周边燕鸥相亲、棋局消暑的琐事,化解安史之乱后的悲愤,回归生活本真。

二是宫体诗的唯美主义实验。南朝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,“馀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”,极致追求语言形式之美,将都城题材转化为纯粹的光影构图,脱离政治劝诫功能。

图片

关键创作原则

一是“小题大作”:日常物象承载深意。例如,苏轼《海棠》中,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”,借惜花之举,寄托对美好易逝的普世慨叹,避用政治典故。

二是语言陌生化与意象创新。李清照《声声慢》中,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”,以听觉叠词与植物意象重构愁绪,避免直接涉及家国沦亡。

三是禅意与空灵境界。例如,柳宗元《江雪》中,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,以极致静谧的画面,消解贬谪政治背景,呈现孤高人格的象征。

在当代诗词创作中,如果强塞“高铁”“扶贫”等新词,容易破坏古典美感。“去政治化”的艺术本质,是以人性代替使命,以自然置换社会,以微观解构宏观,比如,可以将火车旅行转化为传统羁旅诗,使新旧诗词意象无痕融合。当代诗词创作可以借鉴以下几点:一是专注情感或哲思的普遍性;二是借自然或日常物象,间接投射时代;三是严守诗词本体美感,避免口号化的“嫁接”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